top of page

日本的地震強度怎麼認定?建築物的耐震工法又有哪些?這裡一次告訴你

台灣與日本同屬於地震帶,對於建築物的防震都有一定的規範,而近年來地震頻傳,台灣與日本更是持續更新法條,多次修改建築物耐震標準,以達到保護國人的目的。 根據日本的「建築基準法」規定,現行的建築物耐震基準分為「舊耐震標準」與「新耐震標準」。在1981年6月所修訂的新版法條,為既有的建築抗震設計加入了新基準,新修訂的標準主要是為了因應1978年所發生的宮城地震導致許多房屋倒塌的災情而修訂,當時的最大震度為7.4。

與台灣用「芮氏地震規模」來測量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小不同,日本氣象廳則是使用震度來測量地震大小,反映的是地震當時的實際感受度的不同,並分為10個等級,數字越大震度則越強,比如說坐在室內感受到吊燈輕微搖晃,大約是震度2等級,而其中震度5及震度6的等級特別再細分為強弱兩個級數。 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再一次修訂「建築基準法」,將建築物基本的耐震程度上調到震度6到震度7,比台灣現行的耐震級數5級還要嚴格。

建築物的抗震是台灣與日本的在建造房屋時不可忽視的條件,依據施工方式的不同,日本的主要抗震工法分為免震、制震、耐震三種,其主要效果及施工成本皆有很大的差異。


耐震(たいしん)工法

以「建築基準法」為標準,透過膠合板、面板及支架等材料加固牆壁及柱子結構,純粹以強化建築物本身來達到耐震效果,劇烈地震來臨時讓住戶有時間逃離,這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基本耐震工法。優點是施工成本及難度最低,缺點則是建築物晃動程度最大,劇烈地震有可能壞造成房屋損壞。


制震(せいしん)工法

在建築物上安裝阻尼器來增加剛性並分散地震帶來的衝擊力,通常裝置在牆壁、柱子或地板接縫處,利用油壓及內部橡膠裝置來吸收震動,減少建築物搖晃或變形的機會。優點是施工成本較免震裝置低,並且可加裝在既有建物上,對高樓層建築物的制震相當有效。缺點則是需有加裝的空間,在外牆上安裝會影響美觀及窗戶景觀。


免震(めんしん)工法

在建築物的主要結構與基地之間安裝彈簧或滑動裝置等隔離裝置,將建築物與基地分開並具有緩衝效果,當地震來臨時能夠阻絕大部分震度,使建築物僅會輕微平移。優點是抗震能力最佳,建築物損壞程度最小。缺點則是鬆軟地質不適用、施工難度與成本最高、同時隔離裝置需要定期維修,管理費用也隨之變高。通常使用在高樓層建